close
全方位揭秘神秘的日本武士武士是日本的具有傳奇色彩的、身穿鎧甲的劍客。而在許多西方人的 眼裡,無數武打片中刻畫的日本武士只不過是一個戰士階層。儘管對於武士而言,承擔身為戰士的責任在他們的生命中佔據著核心地位,但他們同時也是詩人、政治 家、父親和農民。在過去的1500年歷史中,武士在日本社會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事實上,日本的這段歷史主要就是武士的歷史。 本文將介紹武士的嚴格的戰士準則、決定武士一生的榮譽制度、他們所使用的武器和鎧甲,還有從5世紀撲朔迷離的起源到1876年廢除武士階層的整個武士歷史什麼是武士?武士曾經在日本的歷史上發揮過很多方面的作用。當然,他們最為人所熟悉的角色是戰士。但究竟是什麼讓日本武士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戰士不同呢?僅僅穿上鎧甲,手持戰劍,當然不足以成為一名真正的武士。 儘管武士及其在日本國家中所扮演的角色歷經諸多變化,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四個方面來定義武士: 武士是訓練有素、技藝高超的戰士。 武士至死都效忠於他的大名(也叫領主)。實際上,武士一詞的原意就是指「侍者」。 武士是精英階層的一員,其地位要遠遠高於普通民眾和一般武夫。 武士的一生自始至終都體現著武士道精神,這是一套嚴格的、強調榮譽的戰士準則。 為生命與戰爭而進行的訓練武士與禪宗日本的本土宗教原為神道,直至公元5世紀被佛教取代。佛教的流派之一禪宗佛教鼓勵信徒們通過對看似荒謬的問題進行苦思和冥想來獲得徹悟。這種訓 練深受武士的喜愛。他們深知必須堅持訓練自己的戰鬥技巧,直至出招像呼吸一樣自然,像本能反應一樣迅速,而根本不用思考。 武士接受訓練的數量和形式取決於他的家境。下層社會的家庭有時會把兒子送到鄉村學校接受基本教育。但是他們的兒子一般在自己的父親、兄長和叔伯那裡進行大 部分武士訓練。武術訓練被認為非常重要,往往在男孩五歲時就開始了。富裕的家庭會把兒子送到專門的學校,在文學、藝術和軍事技能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培養。 最為人所熟悉的武士形象莫過於一個劍客揮舞著自己的弧形武士刀,展現精彩絕倫的劍術。然而,在武士剛開始出現的幾個世紀中,他們往往是騎馬的弓箭手。在騎 馬時靈活地張弓射箭可不容易,需要年復一年地進行長期訓練。一些弓箭手用繫在木桿上的靶子進行練習,只要搖動木桿就可以讓靶子變成活靶。曾經有一段時間, 活狗曾被用作射箭的活靶子,直到幕府時代,將軍才廢除了這種殘忍的做法。 劍術的教授方式同樣冷酷無情。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位領主不分白天黑夜隨時都會用木劍擊打他的學徒,直到他們學會一直保持警惕為止。在武士剛開始出現的那幾個世紀中,他們往往是騎馬的弓箭手。除了戰鬥技能,武士還應在文學和歷史等其他領域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和平的德川時代,武士的戰士角色得不到表現的機會,因此他們的學術技能就顯得更為重要。但是,一些領主也擔心武士的戰鬥意識有所削弱,因此不希望手下的武士過多地舞文弄墨。 鎧甲織田信長的鎧甲複製品武士的鎧甲和頭盔非常特別,極易辨認。早期武士的鎧甲很簡單,只是由一塊堅固的金屬板製成(公元5世紀和6世紀);但隨後就演變為掛甲,並且直至今日仍代 表了武士的形象。掛甲的製作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將多塊金屬片繫在一起,形成一塊鎧甲板。然後在這塊板的表面上再塗上一層漆,起到防水的作用。接著,再用幾 根皮繩將這些較輕的鎧甲板綁在一起,並使其互相之間稍微重疊。起初,掛甲有兩種基本款式: 鎧——由騎馬的武士穿著,比較厚重,而且包括厚重的頭盔和高聳的護肩。 胴丸——由步兵穿著,更合體,重量也比較輕。 很久之後,隨著肉搏戰越來越頻繁,胴丸款式的鎧甲深受廣大武士的歡迎。後來,胴丸經過改良,加入了厚重的頭盔、份量較輕的護肩和護脛。 頭盔,也稱為甲鬥,由金屬板鉚接而成。在許多款式的頭盔表面,由鉚釘形成數條脊,使其形象更為特別。級別較高的武士會在其頭盔上增加氏族標誌和其他花紋裝 飾。一些頭盔還包括金屬面罩,上面畫著令人生畏的魔鬼面孔,有時還粘有用馬鬃製成的髭和絡腮鬍。在和平時代,這種頭盔裝飾變得精緻之極,如今已被視為藝術 品。 在穿戴鎧甲之前,武士會先穿上一件內衣,外面套上一件和服,再穿上一條寬鬆的褲子。在頭盔下面墊上一個帽子有助於減輕厚重的鐵質頭盔帶來的壓迫感。 鎧甲詞彙表胴——肩套的護體鎧甲的主要部分。 胸甲——遮蓋胴的皮革,其款式有時精緻而多彩。 左腋擋、右腋擋——掛在肩上的較小的鎧甲板,對連結鎧甲其他部分的繩索進行保護。 甲手——甲袖,它只穿著於左臂上,而右臂則可以靈活地拉弓放箭。出於傳統習慣,即使武士不再在戰鬥中扮演弓箭手之後很久,這一右臂不穿盔甲的做法仍然沿襲下來。武器歷史上最著名的武士武器莫過於武士刀——一種弧形的劍。武士刀總是和其配劍——脅差一起使用,後者是一種刀刃較寬的短劍。根據網絡百科全書 Wikepedia的說法,這兩把劍統稱為daisho(大小對刀),意為「大與小」。單詞dai(大)代表武士刀,單詞sho(小)代表脅差。 陳朝波的虎系列刀劍,從左至右:配套的武士刀、脅差和短刀打造武士刀的工匠被公認為歷史上鑄劍技藝最高的人。在鑄劍過程中,一個大難題是如何保持刀劍的鋒利。硬金屬能夠保證劍刃的鋒利,卻易碎易折。日本的工匠們 用韌性十足的軟金屬鑄造劍的核心部分,從而解決了這個難題。核心層外覆蓋了由硬金屬經過反覆折疊和錘煉而鍛壓製成的數以百萬的外圍層。最後得到的劍刃是如 此鋒利,以至於技藝精湛的劍客只需持劍一擊,就能將敵人砍為兩半。 武士是很多影片的主題。除了劍與弓以外,武士還使用各種各樣的棒狀武器(即在長棍上縛上一種帶刃的利器而製成的武器)。日本棒狀武器中比較常見的是薙刀,其組成部分包括一根 1.2米至1.5米長的木桿和安裝在它頭部的一把0.6米至1.2米長的尖刀。步兵使用這種很長的武器時能夠使敵人無法靠近,或是在持劍的敵人靠近之前先 發制人。該武器對付騎兵也十分有效。 16世紀,歐洲商人首次踏上日本的國土。日本人出大價錢購買他們的火繩槍,並且很快掌握了大規模生產這種武器的技術。儘管從傳統意義上來說,這種槍和武士 並無關聯。但是從那時起,火繩槍對日本的戰爭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使大名能夠利用廉價的槍支來武裝新兵,從而迅速徵集大批部隊。許多武士也採用了這些不太可 靠的武器,作為更加可靠的刀劍的備用武器。一些武士甚至穿著牢固的貼身鎧甲,即桶川胴,作為防彈衣。 武士道:武士的榮譽準則武士們並不是在日本國土上到處遊蕩,而是為了獲得軍閥的賞賜去打仗的僱傭兵。他們效忠於特定的領主,即大名,並且通過責任和榮譽與他們的社會緊密聯繫。 這種榮譽準則稱為武士道(英文名稱為「Bushido」,它從單詞bushi而來,意為「戰士」)。日語單詞do意為「道路」。因此,武士道的意思就是 「戰士之路」。當武士還只是弓箭手和騎手時,這一準則就開始萌芽,並且不斷演變。為掌握這些技能所需的訓練和投入以及與戰馬之間的密切關係共同造就了馬與 弓之路。 織田信長戰鬥頭盔的實物大小的複製品儘管武士道是一種準則,但它並不是所有武士都遵守的一套正式準則。實際上,在日本的歷史長河中,武士道歷經多次重大變更,甚至在兩個氏族之間也不盡相同。直到17世紀,武士道才有了書面記載。而那時,武士已經存在好幾個世紀了。 武士道是影片「幽靈狗」的中心主題。武士的首要責任是效忠於他的領主。日本是封建制度國家,這意味著家臣必須服從於領主,以獲得經濟和軍事保護。如果領主無法獲得家臣的絕對效忠,那麼整個社 會體系也就不復存在。這種忠誠感和榮譽感往往會走向極端。為了保護領主的城堡,日本武士會在希望渺茫的戰鬥中拚殺至死。如果他們認為自己有辱領主的榮譽, 就會自殺以謝罪。 武士還具有復仇的義務。若是他人玷污了領主的榮譽,甚至殺死了領主,那麼武士必須查明並血刃仇家。最著名的武士故事之一——「元祿忠臣藏」,即素浪人—— 就是一個有關武士復仇的傳說。在和平時代,由於和另外一位領主發生口角,他們的領主被迫剖腹自殺。兩年後,死去領主手下的47位武士襲擊了對方領主的城 堡,並殺死了他。他們最終被捕,並被迫剖腹自殺。原因並不在於他們履行了復仇的職責(這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而是因為這是一場不光彩的偷襲行動。 剖腹自殺榮譽對於武士來說非常重要,以至於如果他們沒有完成任務,或者違反了武士道精神,那麼就得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而這種與榮譽緊密聯繫的自殺行為變 得非常儀式化,其形式稱為剖腹自殺。剖腹還有一種叫法——切腹,它是武士採取的一種極端的手段,目的是為了恢復其領主和家庭的榮譽,並履行他的忠誠職責 (即使別人認為他是一個不合格的武士)。 儀式化的剖腹要求武士衣著得體,並且由他人遞上包裹在紙裡的儀式用刀。然後,武士把刀取出,從左至右切開自己的腹部,最後向上補上一刀。然而,剖腹並不是 一項單獨的行為,很少有武士會獨自一人在腸子外露所帶來的漫長痛苦中死去。通常,會有另外一名武士站在他身後,在他執行剖腹之後,迅速用一把利劍砍下他的 頭顱。 武士道刀劍系列,從左至右:配套的武士刀、脅差和短刀一些年之後,剖腹行為變得更加儀式化,有時會以紙扇代刀。通常,介錯(即第二個武士)會在儀式用刀接觸身體的一瞬間,迅速砍下第一個武士的頭顱,讓他在未感覺到任何痛苦之前死去。 如今,剖腹儀式在日本又捲土重來。這既是一種在失敗面前恢復榮譽的傳統方式,也是一種抗議方式。 武士的歷史武田信玄鎧甲的複製品武士第一人究竟是誰?這至今都是一個謎。但是,歷史學家確實知道職業戰士何時開始呈現武士的特徵。在公元5、6和7世紀,日本王室力量和氏族勢力之間勾心 鬥角,爾虞我詐。當天皇去世時,還會出現硝煙瀰漫的王位爭奪戰。然而,大多數戰鬥都是針對世代居住在日本列島的那些人,日本皇室稱之為蝦夷,即野蠻人。 一些天皇意識到蝦夷是上佳的戰士人選,就在隨後的一些年裡將他們徵召入伍,以對抗其他氏族或是反叛的宗教勢力。日本士兵吸收了蝦夷的部分軍事策略和傳統,之後為武士所沿襲。權勢家族的激增造就了武士這一精英階層。這些家族遠離首都,幾百年來將土地和威望代代相傳。這些戰士家族或氏族的成員也獲得了高貴的地位。 野蠻人的軍事傳統、精英地位和馬與弓之路戰士法則相結合,共同構成了武士的最初形態。據記載,「武士」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12世紀。很長一段時間內,武士成為與蝦夷和其他氏族作戰的主要軍事力量。 12世紀,日本天皇旗下有兩大氏族勢力:平家氏族和源家氏族。這兩大家族是死敵。1192年,源賴朝率領他的氏族擊敗了平家氏族。傳統的日本政府最高領導 者天皇宣佈源賴朝為將軍,即軍事部隊的首領。然而,源賴朝卻利用該職位剝奪了天皇的所有政治權力,永久性地佔據了「將軍」職位,並且建立了一個軍事獨裁政 府,即幕府。相應地,武士從土地擁有者大名的侍者轉變為將軍旗下的日本統治者。 源賴朝死後,他的妻子政子努力維持幕府統治。儘管不如源賴朝那樣出色,但她所在的北條氏族還是在日本掌權了100多年。 1338年,足利氏族從北條氏族的手中奪取了統治權,但未能在日本建立強大的中央政權,使各個氏族陷入了連綿不絕的戰爭。在這期間,大名修建了氣勢宏偉的城堡,並且輔以城牆、城門和城壕,使其易守難攻。 這一時期稱為戰國時期或內戰時期,它一直持續到1603年德川家康統治日本。德川實施嚴厲的鎖國政策,並且強制大名居住在本藩,而將其家室留在首都,藉此 統御大名。每個大名每年至少需要進宮一次(那些失寵的大名被分配到遠離首都的藩地,使得旅途更費財力和時間)。這一政策保證了對於大名的掌控,因為他們的 家眷實際上就是人質,而每年一次的參覲之旅又避免了他們的經濟實力不斷擴張。 德川還規定,除武士以外,其他人一律不准攜劍。非武士人員所擁有的所有劍都必須收繳充公,熔化後作為製作雕像的材料。這一舉措使武士成為地位顯赫的社會階層,遠高於庶民。在德川統治的和平時期,武士很少上戰場。也就是在此期間,武士開始擔當其他角色,比如護送其領主往返於首都與本藩之間,在幕府內擔任官員,以及徵收大名家臣上繳的稻米貢品。 武士的消亡德川及其繼承人統治日本長達兩個半世紀,舉國一派和平景象。在此期間,武士這一角色的社會地位則逐漸下降。然而,有兩個因素最終促成了武士的消亡:日本的城市化以及鎖國政策的結束。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轉移,願意種植稻米(以便向日益膨脹的人口提供必需的糧食)的農民越來越少。將軍和許多大名所享受的奢侈生活逐漸在這一經濟體制下消逝。鑒於日漸惡化的經濟狀況,許多日本人,包括下層武士,都對幕府統治產生了不滿的情緒。 武田信玄的戰鬥頭盔和面罩的複製品1853年,美國艦隊駛入江戶灣。艦隊司令馬修·佩裡(Matthew Perry)帶來了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致日本天皇書(天皇當時仍是日本的首腦,儘管有名無實,而實權由將軍掌控)。菲爾莫爾希望日本開埠通商,能讓遭遇海難的美國水手能夠在 日本受到良好的治療,並且希望日本成為美國艦隊的給養基地。佩裡交完信後便離開了日本。臨走前聲稱數月之後他將重訪日本。 佩裡離開後,日本內部就此問題出現了嚴重分歧。一些人認為,日本應該拒絕美國的要求,維持鎖國政策,從而保持古老的傳統。然而,另一些人意識到日本無法抵 禦西方先進的技術。他們主張廢除鎖國政策,開放日本,積極學習美國的一切先進之處,將日本打造成世界強國。最終,幕府決定開放日本港口作為美國艦隊的給養 基地,並且稍後開埠通商。 而天皇拒絕簽署相關條約。但由於天皇的權力被架空,因此幕府最終簽署了條約。有幾幫反叛的武士希望日本維持原狀,於是他們組成了「尊王派」,並與幕府勢力 展開內戰。「尊王派」出人意料地推翻了將軍的統治,終結了德川時代,恢復了天皇的實權。下層武士掌握了領導權,在初登皇位年幼的明治天皇背後操縱政府。這 一事件稱為明治維新。 漢威的實用武士刀(右)和日本脅差大名的權力也隨即被剝奪,因為政府沒收了他們的領地。為了解決武士的生存問題,政府決定根據其等級向他們支付俸祿。儘管這一舉措對不同等級的武士造成的影 響程度不同,但卻殊途同歸——每個等級的武士或是用俸祿購買土地或是投資商業,再或是意識到微薄的收入不足以餬口,於是下田種地或入城務工。於是武士的角 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1876年,天皇最終廢止了武士隨身帶劍的權利。此舉推動了常備軍的建立。武士的暮鍾敲響——武士階層消亡了。儘管邊遠省份的武士進行過反抗,但是隨著整個日本進入工業時代,最終,所有武士都接受了自己在日本社會中的新角色。 生生不息的武士精神儘管武士階層不復存在,但是他們為了榮譽視死如歸的精神和嚴明的紀律在現代社會依然有其價值所在。從二戰時期日本的神風突擊隊,到柔道、空手道等武術,再到將武士道視為生活法則的現代商人,武士精神仍在影響著今天的日本。 武士題材電影武士I:宮本武藏(1954) 七武士 (1956) 七俠蕩寇志(根據「七武士」改編而成)(1960) 大鏢客(1961) 大劍客(1963) 忠臣藏(1963) 剖腹(1964) 大菩薩嶺(1966) 武士II - 大乘寺決鬥(1967) 武士III - 大隆島決鬥(1967) 奪命劍(1967) 元祿忠臣藏(1979) 影子武士(1980) 將軍(1980) 黑幕戰將/絕地殺機(1990) 天與地(1992) 幽靈狗 - 武士之路(1999) 最後的武士(2003) http://weltiner.pixnet.net/blog/post/21857262.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