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悟得「凡夫才是佛」悟得「凡夫才是佛」 (閱讀池田先生指導筆記) 若以實踐的觀點來進一步探討「本末究竟等」,則可作另一種詮釋。日蓮佛法的《一念三千法門》裏有:「所謂「本」就是佛性,所謂「末」就是末顯的佛--九界的名字。所謂「究竟等」,就是指妙覺究竟的如來與理即凡夫的我們沒有差別,而稱之為究竟等、平等大慧的《法華經》。」 意思說,「就佛所悟得的實相來說,無論是佛的生命(本),或九界的眾生生命(末),總之(究竟),都等於妙法當體。」此外,「本」被視為得悟的結果,也就是佛界。「末」則被視為種下佛界之因的修行境界,也就是九界。 這也明示出,人在本質上是擁有平等「尊嚴」的。同時也告訴世人,若想在現實上顯示這項「尊嚴」,就必須「實踐」。所以,不管任何眾生,只要能覺悟自身就是妙法當體這一實相,就能成佛。 佛和眾生的分別只在於是否能悟得自身生命的實相,也就是說,是否能覺悟自身就是妙法的當體。 可是,要真正相信此事,認真挑戰,努力向上,卻是十分困難的事。因此,唯有能實際做到的佛才能理解此法理。所以說,此法門難信難解。 「一念三千」就是要透過認真的實踐與深思,以及清廉的德行,讓眾生得以顯現本已具備的佛性。也就是說,若能實踐一念三千,就能找到平等、尊嚴、自由所蘊含的生命中每一瞬間的光輝。 按照「十如是」法理,具體顯現出「十界」中各種境界的地方就是「五陰」、「眾生」、「國土」此「三世間」。(P206) 首先「五陰」是指「色、受、想、行、識」,構成生命的五項因素。「色」是指物質和身體方面的因素;「受、想、行、識」則指精神方面的因素。 其中的「受」是指通過感覺器官知覺事物的作用;「想」是指綜合這些知覺來描繪事物形象的作用;「行」是指,進一步彙整事物之形象,使之逐漸完成,和在邁向完成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精神作用;「識」則指,基於「受、想、行」,而對事物作綜合認識判斷的作用。 此「五陰世間」透過緣而暫時結合的各個生命稱為「眾生世間」,而「國土世間」是指上述「眾生」展開生命活動的環境世界。 秘藏在生命深處的種種潛能,接觸到緣而不斷往外擴展,三種世間對這種現象給予正確的詮釋。(P206) 為擴大「善的結合」而對話(P207) 這裏的「三世間」,是意指「不同、差異」。這是意指,「五陰」、「眾生」、「國土」各自會因為緣而顯現出十界中的某一種境界。 不管是誰,都有可能呈現從地獄到佛界此十界中的任何一種境界。所以本身的一念是很重要的,重點在於要與哪一種境界為緣。 如果自己的一念沒有以佛界作為堅定的目標,就會遭受世間驚濤駭浪的吹打而沉入苦惱的大海。 此外,看似堅定的人,如果脫離了善的結合,染上惡緣的話,也會脫離成佛的軌道。所以,堅持求善、揚善的勇氣是很重要的,同時也要珍惜能相互鼓勵的同志這種良緣。 這樣的行動才是人類的希望,賦予民眾最大的勇氣。雖然現實世界中並沒有能夠達到完美這回事,可是,我們必須不斷追求「完美」。因為,在追求無止境的完美當中,我們將領悟到自己的命運是「完美的不完美」,那時就已實現了真實的救渡。(P208) 這就是菩薩人生的真諦。因為唯有在持續進取之中,人才能發現自己一心追求的「生存意義」;唯有在不斷奮戰之中,才能讓自他皆享有真正的充實感與穩固的幸福。(閱讀筆記)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